为进一步帮助考生提升申论答题水平,安徽公务员考试网(www.anhuigwy.org)特别推荐申论热点解读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。希望考生阅读本文,对申论热点的把握有一定的帮助。
【热点背景】
2021年12月31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,发表了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,其中就生态文明建设,他总结指出,“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。近年来,我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。无论是黄河长江‘母亲河’,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、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;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,还是塞罕坝林场的‘绿色地图’;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,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……这些都昭示着,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”
【公考角度解读】
【提出观点】
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: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,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;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,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“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,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,怎样建设生态文明”的重大问题,提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,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观点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告诉我们:人类要不负青山,以自然为根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、建设生态文明,去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,去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。
【综合分析】
中国古代道家最早生发出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庄子认为,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,因此,“自然即我,我即自然”。老子则直接论述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在道家看来,天和人是一体的,一切人皆应该尊重、遵循自然规律。天人合一亦是儒家的生态哲学基础,孟子称之为“天人相通”,荀子则主张“天人相分”,宋代大儒张载论述“天人一气”,到了唐代,柳宗元、韩愈等则提出“天人感应”“天人合德”“天人相参”等观点。尽管儒家学者对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表述不一,但皆在阐释一个主题: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,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。
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。马克思指出,“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”,“人靠自然生活”,强调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,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力计划只会带来灾难。恩格斯深刻指出:“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,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,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。”这些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,人类善待自然就会获得自然的馈赠,反之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。
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,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必须依附大自然,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,获得生存所需;农业文明时期,人类广泛利用自然,主要靠农耕畜牧稳定的获取自然资源,以支撑自身发展;工业文明时期,人类利用科技大规模改造自然,一度存在征服自然的理念,凌驾于自然之上,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,后来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,开始修复生态,保护环境,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新阶段。
从十八大开始,生态文明建设就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,与此同时,党中央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。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,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。右玉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,成为新中国绿色发展的典型样板;塞罕坝在三代人持续努力下,从黄沙遮天日、飞鸟无栖树的荒漠变成了可以抵御风沙、绿意葱茏的林海;一度濒临灭绝的中国豹,于2013年起被发现已重返人口密集的华北栖息地,云南大象北迁南返等,这些均是中国生态保护和恢复有力的鲜明迹象,也是我们不负青山的具体表现。
【参考对策】
认真贯彻总书记新年贺词中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,要坚持环境保护理念先行,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,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。一是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先导,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,坚持节约优先、保护优先,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,坚定走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。二是要构建全过程,全方位防治体系。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;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资源监管制度体系,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;深化排污口设置管理改革,打通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,构建水陆统筹、精准科学的江河候海水污染治理。三是以绿色转型为驱动,推行绿色规划,绿色生活,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的目标,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;以人民福祉为中心,心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以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。
申论范文: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
“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”无论是宜居生活还是美丽中国,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做支撑。然而当前部分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,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;农民为降低生产成本,购买使用难以降解的廉价超薄地膜......凡此种种,无异于饮鸩止渴、竭泽而渔。由此,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上,我们不能急功近利,更不能因小失大,必须算长远账、算全局帐,方能打造宜居生活,构建美丽中国。
保护生态环境,构筑宜居生活,需要内外合力,筑牢意识保护墙。“我们既要绿水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,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宁要绿水青山,不要金山银山。”环境就是民生,保护生态环境,建设人居环境,是当下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呼声,我们要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生态环境建设是很重要的一环。“全国治沙英雄”石光银,坚持40多年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,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,彻底改变了毛乌素沙漠南缘“沙进人退”恶劣环境,营造出一条百余里的“绿色长城”;甘肃红水村村民王银吉一家坚守沙漠二十二年,治沙造林近八千亩,栽种乔灌木七百余万株,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筑起了一道“绿色长城”......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这样以守护生态环境为己任的可爱的人,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宜居生活,才让我们的意识防护墙坚不可摧。
保护生态环境,构筑宜居生活,需要内外合力,织密制度防护网。古语有云,“仁圣之本,在乎制度而已。”意即人存在欲望就像天地间存在时间和空间一样,要让天地人和谐共处,唯有用制度来约束。古代如此,现代社会更是如此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:没有健全的制度,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,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。因此,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来说,建章立制同样非常重要,要把笼子扎紧一点,防止牛栏关猫的现象出现。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,这就既需要我国加强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的建设,做到污染防治全领域、全过程、全环节均有章可循、有规可依,也需要做到重点防控违规,全面遏制违规行为,对于顶风作案的违规企业实行零容忍,让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违规行为在制度防护网下无处遁形。
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”保护生态环境,构筑宜居生活,需要每一位国人从自身做起,带动百姓自觉守护家园,筑牢意识保护墙;也需要以严格的制度来约束,引导国人恪守规则,织密制度防护网。只要我们坚持内外合力,刚柔并济,共同努力,就一定能开创出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的美丽中国!